中国海洋大学公共管理21考研情况总结
综上所述,中国海洋大学公共管理21考研在初试和复试中均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变化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,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,并注重方法和心态的调整。同时,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,如参考书目、老师论文等,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。
报考条件:要求考生具备大学本科毕业3年以上工作经验,或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,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。这一报考条件体现了学院对考生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重视。
个人情况 我本科就读于某湖南双一流高校,于2021年2月开始准备考研,9月正式报考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。初试总分391,其中专业课公共政策134分,公共管理120分。择校理由 地域因素:作为山东人,我倾向于选择离家不远的学校,而中国海洋大学位于青岛,符合我的地域偏好。
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考试科目
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考试科目为:101思想政治理论、201英语专业课一(如公共管理学或行政管理学)、专业课二(如公共政策分析)。具体说明如下:公共课方面,思想政治理论和英语一均为全国统考科目,每科满分100分。专业课由学校自主命题,通常涵盖行政管理学、公共政策、公共管理等核心内容。
政治(满分100分)英语(满分100分)数学/专业课一(满分150分)专业课二(满分150分)初试指定参考书 《公共管理学》,陈振明主编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。 《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》,张立荣著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次印刷。
《教育管理学》(修订本),陈孝彬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。《新编教育管理学》,吴志宏等主编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。
以四川大学为例,行政管理专业的考试科目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。公共课通常包括政治、英语等,而专业课则涵盖行政学原理、政治学原理、管理学原理等相关内容。研究生方向可能包括公共政策分析、行政组织与人事管理、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。进入复试的分数线因年份和院校而异。
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目
1、《公共政策概论》(第二版)作者:谢明 出版社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次:2014年版 说明: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、制定过程、执行与评估等关键环节,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。
2、-学科基础 郑杭生:《社会学概论新修》(精编版)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9年版。高鸿业:《西方经济学(宏观部分)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1年版,第五版。841-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张成福、党秀云:《公共管理学》(修订版)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7年版。
3、人大没有指定书目,但是根据我们近几年的经验,还是有参考书目的。具体如下:专业一:620-学科基础 (1)社会学 郑杭生:《社会学概论新修》(第三版)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3年版。郑杭生:《社会学概论新修》(精编版)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9年版。
4、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参考书目 专业一:620学科基础 (1)管理学 罗宾斯:《管理学》(第七或第九版)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9年版。(为辅)方振邦:《管理学基础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8年版。
5、考试科目调整:120401行政管理的原考试科目621行政管理学和120404社会保障的原考试科目622社会保障学,统一调整为公共管理学。参考书目:《公共管理学》(第二版),陈振明等著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7年4月。总结:以上8所院校对公管考研的参考书目进行了较大调整,备考考生需及时关注并调整复习方向。
2023年青岛大学行政管理/公共管理考研真题/参考书/复试线/招生人数/...
青岛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的复试线每年都有所不同,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。因此,我无法直接给出2023年的复试线。但根据过往经验,复试线通常会根据当年的考生人数、考试难度以及学校招生计划等因素进行划定。建议考生关注青岛大学研究生院或相关招生单位的官方网站,以获取最新的复试线信息。
年分数线参考专业型硕士:艺术设计、美术、广播电视、音乐等专业总分362分,单科线与2024年一致。物流工程与管理、工程管理总分178分,英语44分,专业课88分;旅游管理总分167分,英语41分,专业课82分;会计总分197分,英语51分,专业课102分。公共管理总分175分,英语44分。
项目历史:青岛大学是全国第三批MPA培养院校,自2005年开始招收MPA学生,至今已招收了15届学生,共招收1240人,其中816人获得了硕士学位。品牌影响力:青岛大学MPA项目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,2010年入选青岛大学首届专业学位优秀品牌建设工程,且《MPA研究生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研究》获得了山东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。



综上所述,中国海洋大学公共管理21考研在初试和复试中均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变化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,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,并注重方法和心态的调整。同时,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,如参考书目、老师论文等,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。报考条件:要求考生具备大学本科毕业3年以上工